评论:农民不愿以地换钱是一种觉醒

发布时间:2016-03-04 12:29

  2016年春节期间,6个年龄加起来接近500岁的老人异口同声地说:不想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;有36位农民联名申明不希望土地被卖,希望保留土地经营权,请政府在周围协调给他们补地。

  与当前大部分地方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千方百计想把土地卖掉、从而获得巨额土地补偿款不同,江苏农民表达了相反的意愿。他们不愿失地的愿望,既体现了农民的土地情怀,更预示着农民土地意识的觉醒。

  在城镇化建设中,一些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千方百计压价,使农民所得土地补偿款难以承担未来生活。农民失地之后,对重大意外的承受能力降低。对此,江苏不愿失地的农民清醒地认为:“土地上交,表面上看是得到了政府的一笔钱,不过钱没有了可以再挣,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。”

  一些地方政府征地大都是一锤子买卖,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缺乏引导,也很少提供相应就业出路。缺乏技能的农民很难找到就业门路,只有坐吃山空。当一些农民获得巨额土地补偿款之后,生活缺乏周密安排,大肆挥霍的不在少数,到了生活没了着落的那一天,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隐患。

  更令人揪心的是,不少失地农民并不愿被“赶上楼”,他们依然渴望田园生活,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忽略了农民对土地的情怀,强行征地将大量农民“赶上楼”,让他们被迫成为市民,而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市民,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。

  随着城镇化建设逐渐深入,不愿失地的农民会不断增多,这必然给未来城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,这需要各级政府保持足够耐心,做更细致的疏导工作,坚持土地补偿和货币补偿“两条腿”走路原则,找到二者利益平衡点,稳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。同时,希望各级地方政府重视农民不愿失地的想法,寻求合适的应对之策,推动城镇化的人性化发展。

上一篇:李沛珂:扶持小微企业为城市发展助力

下一篇:没有了

精彩图片